导航
当前位置: 首页 > 龙井 >

普洱古陶配古茶 天生一对!

2022-01-18 作者 :品茶网 围观 : 602次

原标题:只听说过云南的“建水紫陶”?了解一下“普洱涛”!

8月的一天,我和茶友李坤跟随王文贵来到他的家乡3354宁洱县宁洱镇板海村满多村,探寻柴火土器和幸存的古茶树。古朴美丽的曼多村位于西门烟子南不远,距古普洱府城约五公里。

普洱古陶配古茶 天生一对!

也属于目前规划实施的宁洱工业园区范围。

据老王介绍,满多村分为上满多、下满多、毛古田三个生产队。他的祖先是一个烧陶器的家族。他小时候总是听人说,听父母挖泥做陶烧窑。后来大了一点,就和大人一起进城卖陶器。

王家用柴火烧制古代陶器的土窑已经传了好几代了。在曼多,十几个姓氏都以制陶为生。解放后全部纳入生产队作为副业生产,手工制陶最终成为队里的主要收入来源。

据老人们说,曼多烧制陶器已有近300年的历史。在鼎盛时期,有几十个窑和数百名陶工。曼多古窑一般选择一个斜坡建窑。一个长窑有七八个窑洞,主火塘在下部。每个洞穴就像一个大馒头,主要用于陶器的进出。

这种古窑俗称龙窑,用来烧制碗、杯、壶、坛、碟等。它是古普洱府最大的古窑群,每天都有各地的商人来此采购。

老王是我的老搭档。他喜欢玩摄影,也有所成就。这几年来,我和他一起写作,一起拍照,也合作了很多好的图文。老搭档家有这些历史故事,也开始了这次秘密旅行。

我们绕过一片玉米地,来到一间倾斜的瓦房,说是他表哥承包房子的时候给他做的陶房。几年前还在用,现在房间里放着一些器皿和不值钱的陶器。几米外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八龙土窑。窑内漆黑一片。

窑顶凹凸不平,有点粗糙,但属于老窑。我越看越惊讶。几十户人家的偏僻山坡上,藏着16个破老窑。有几年前还在用的,库存也不少,但大部分都是歪歪扭扭的产品。有些已经废弃好几年了。

但老窑基本完好。

我激动地问:“这些老窑为什么不用了?可惜这里有这么好的土陶文化资源没有得到保护和挖掘。”老王说,“现在商满多集团有几条大型生产线,窑更大。这里交通不便,比赛赢不了。

被淘汰!他们都转行做其他生意了。"

我们来到一座古窑后面的森林边缘。在山脊上,有一棵古老的茶树,杂草丛生,树上结满了茶果。老王拔去杂草,走到根部。他说:“他六七岁的时候,他奶奶带他去采茶,看着她在树上爬,一天只能采一棵茶树。这里有两棵古茶树。

相隔五六米,然后大一点的树死了。这棵现在还活着的树的主干在出土时被砍掉了30厘米左右。从老树桩上长出了七根树枝。现在茶树高3.5米,截根直径1.12米,分枝40厘米,丛围1.8米。

树25.7平米,不知道什么时候种的。“我估计这棵茶树大概有500年的树龄,应该和库鲁山的古茶树差不多。

我一直在想,为什么在普洱古宅周边的宁洱、思茅、墨江等地,除了山的皇家贡茶园,很少发现树龄超过三四百年的大茶树。不可能这些地方的人“傻”到不想种茶。一定有原因。

史料记载:“雍正十年,普洱地区因苛捐杂税过重,引发大规模茶农暴动。“我的推理是,古代普洱政府为了加强茶税管理,在普洱府内设立了茶叶管理局,实行‘茶引’制度,即‘茶税’。垄断了这个城市的茶叶生意,

茶马古道上设置关卡,收取“茶税”,但在这些地方,茶农因为茶马古道、小道的四通八达,逃避了大量的税收。普洱府还根据茶树的数量和大小征收“茶树税”,从而形成“茶树税”和“茶树税”的双重征税。

普洱府远离家乡,在版纳的六个茶山大规模开发茶叶,既保证了朝廷税收不流失,市场不混乱,又巩固了边防。在古普洱地区附近强行征收“茶树税”,迫使茶农以“自毁”的方式破坏茶树,以逃避纳税。

普洱政府由此达到了“强墙清野”的目的。被困的庐山之所以保存下来,是因为它是“皇家贡茶园”,值得特殊对待。

所以我猜测这棵幸存的大茶树可能是当时被砍伐后留下的活证据,也是宁洱县城附近发现的最大的古茶树。

目前,当地政府计划将曼多这种古老的手工陶器统一命名为“普洱陶”,将曼多打造为“普洱陶之乡”,深挖普洱陶文化,打造“存放普洱茶的普洱陶”和“冲泡普洱茶的普洱陶”概念,增加陶与茶的文化粘性。

修旧如旧,建设“普洱陶艺文化遗址”,申报“普洱陶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”,结合宁洱工业园区规划建设“普洱陶艺产业园”,保护幸存的古茶树,建设曼多古村等项目,为普洱市增添新名片。

(包中华、李坤、王文贵)

相关资讯